【知新蔡】新蔡龙脉之地 几多传奇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11
龙口,因有九条港汇聚于此,故有“九龙聚首”之誉,俗称龙口,明代已成县北重镇,“龙口新晴”为新蔡古八景之一。
龙口,是龙脉之地,历史悠久,文化源远流长,底蕴丰厚,人才辈出,自古就是仁义之乡。镇内现有崇德中学,尉迟塔、善华寺、玉帝庙、卧龙桥、饮马池等古迹遗址。尤其是古迹尉迟塔遗址为初唐大将尉迟敬德督造的佛塔,残高43米,基周37.7米,为新蔡县存续时间最长的最高建筑,惜乎大跃进时被拆毁。据说,站在此塔顶,可以看见新蔡县城,可以看见驻马店老乐山。
龙口,1941年设崇德镇。1949年为新蔡县二区。1956年3月设龙口中心乡。1958年8月属红光(李桥)人民公社。1960年4月设龙口人民公社。1983年12月改为龙口乡。1988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口乡,设立龙口镇。全县辖20个村民委员会,下设203个村民小组。
就是这片土地,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传奇。从诸多传说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文化。从诸多传奇中,我们可以感受龙口的发展潜力所在。
龙口,因有九条港汇聚于此,故有“九龙聚首”之誉,俗称龙口,明代已成县北重镇,“龙口新晴”为新蔡古八景之一。
龙口,是龙脉之地,历史悠久,文化源远流长,底蕴丰厚,人才辈出,自古就是仁义之乡。镇内现有崇德中学,尉迟塔、善华寺、玉帝庙、卧龙桥、饮马池等古迹遗址。尤其是古迹尉迟塔遗址为初唐大将尉迟敬德督造的佛塔,残高43米,基周37.7米,为新蔡县存续时间最长的最高建筑,惜乎大跃进时被拆毁。据说,站在此塔顶,可以看见新蔡县城,可以看见驻马店老乐山。
龙口,1941年设崇德镇。1949年为新蔡县二区。1956年3月设龙口中心乡。1958年8月属红光(李桥)人民公社。1960年4月设龙口人民公社。1983年12月改为龙口乡。1988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口乡,设立龙口镇。全县辖20个村民委员会,下设203个村民小组。
就是这片土地,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传奇。从诸多传说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文化。从诸多传奇中,我们可以感受龙口的发展潜力所在。
》》龙口的传说
很古的时候,龙口是一片泽国,先民们无法耕种。上天为了拯救这一方人,命龙王派他的九个儿子拱九条沟港排水晾墒。九条龙子领命而来,经过七七四十九天,恰好同时在龙口会首完工。从此,这里就被叫做“九龙口”。时间一长,人们为了方便,省去了“九”字就叫成“龙口”。九条港至今犹在,它们分布在龙口广袤的土地上。由南至北分别叫做:韩港、蓝港、刘港、王港、徐港、赵港、周港,加上小龙港、龙口大港。其中龙口大港最有名气,它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镇域,从平舆县杨埠镇流入,途径后周庄、前周庄、王坦庄、张寨、塔王庄、赵楼、张小寨、龙口、范庄、兰庄、时寨11个村,总长11千米。
由于龙口沟港密布,旱能浇、涝能排,又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杰地灵,历史上出了许多文士贤达、能工巧匠。张志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张志远家住龙口北面张老庄,是清朝嘉庆年间人士,书画皆精,名声远播。其先祖挑一个要饭担子从北方逃荒到张老庄,靠开荒、种地、纺棉花发了家,后来置地筑房供子念书。到了张志远父辈张士行,已发达成拥有24顷地的名门大户。龙口集以东以西都是他的庄园。相传张志远在灵宝县做过教谕(就是现在的教育局长),家人辟地建湖养鱼种莲。当时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堪称龙口一景。这莲花池恰巧与从西北、东北流来的两条港相邻,而这两条港又弯如美人娥眉,交汇一处,所以又有“凤凰膀”之喻。再加上西边两箭之地有高耸入云的塔王庄善华寺塔隔水相望,构成龙口美好景观。古人咏“新蔡八景”,首称“龙口新晴”。可以想象龙口当时的奇妙风光。后来雅俗共传相互融合,逐渐唱成:“出新蔡,往北走,四十五里九龙口。九龙口对着莲花池,凤凰膀对着善华寺,善华寺塔好景致。”
流传地区:龙口及周边乡镇
讲 述 者:叶英堂 男 88岁 初中 龙口老艺人
记 录 者:张冠荣 男 60岁 大学 教师
》》崇德镇来历
崇德是清太祖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,清初为稳定政权,促进满汉一家亲,清政府大力倡导满人学习汉学,对教育非常重视,在现龙口镇建立了崇德学堂,传播崇德尚学之意,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,喜爱和注重学习,体现了“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”的办学指导思想。后人延用此称建立了崇德镇。
》》塔王庄的传说
相传,龙口集原先塔王庄村。
远古时期,先民们以渔猎为生。塔王庄沟港纵横,水系发达,便于捕渔,逐渐兴起渔市。后来,集市才逐渐东移至龙口北面。
以渔猎为主的先民逐渐发展为以耕种为主,而塔王庄仍是龙口的经济中心。因为塔王庄地肥土厚,至今仍有“金龙口、银范庄,赶不上塔王庄一浪荡”的说法。到了唐朝,有一年大旱,庄稼颗粒不收,到了“人吃人、狗吃狗、老鼠饿的啃砖头,树叶树皮都吃净、沟里杂草论秤称”的境地。朝阁里司天监掐指一算,塔王庄有旱魔桩作怪,必须筑塔镇妖。唐王李世民命股肱大将尉迟敬德亲往监工筑塔。尉迟敬德到了塔王庄,遍征能工巧匠,辟窑烧砖。忽然大雾三天三夜不散,第四天云开日出,一座惊世巨塔耸入云端。从此,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万民欢庆。为感激皇恩浩荡,百姓又在塔旁筑庙祭天,取名善华寺。这善华寺规模宏大,三进三出,前后分为三大殿,有房屋百间。前殿钟楼鼓楼对峙,石狮把门;中为大雄宝殿,塑巨大活佛全身;后有藏经楼,殿堂雕龙画栋,绘彩描金宽敞明亮,十分壮观。朝朝暮暮香烟缭绕,钟声悠扬。寺内寺外红男绿女扶老携幼进香拜佛,求子还愿祈神治病的络绎不绝,寻胜闲人、远近客商纷至沓来,他们或登塔远眺或观景抒怀。“初一、十五爬爬塔,腰不疼来眼不花”的民谣俚语至今时有所闻。今年68岁的村民王士海说,那时每逢放学就爬爬塔,目的是掏八哥子(鸟)。站在地下,抬头看塔,戴的帽子就可以掉,足以可见塔的高度。
不幸的是这座塔多次遭到破坏,据县志记载,此塔座落于龙口镇塔王庄村前。塔高43米,塔基围长37.7米,系唐朝尉迟敬德监工建造。现在还有记载塔庙的石碑散落在塔王庄东北角小桥下面,字迹仍可辨认。
记载塔庙的石碑散落在塔王庄东北角小桥下面,字迹仍可辨认
村民王士海说,原来古塔就在这建着
村民展示着他家保留下来的从塔上拆下来的青砖
塔王庄的塔和庙虽然没有了,但有关它的神奇传说却还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三塔:传说此塔初建好时仍会自动往上长,直长得把天顶得吱吱响。老天爷非常害怕,担心把天顶塌。连忙让天龙设法截住。天龙一摆尾把塔打断成三截,散落三处:汝南是塔梢,包信是塔腰,这里只留个根。
旱魔桩:因为传说这塔是为镇压旱魔桩建的,所以后来一遇天旱就说哪里哪里又出了旱魔桩。说哪里的旱魔桩没建塔镇压,而是扒了旱魔桩的墓穴,使他现了原形,浑身都长着很长的白毛尾(yǐ)。于是就产生了“自己一身白毛尾,却说人家是旱魔桩”的俗语。意思是自己都不正经,还去说别人。
苦井:传说塔基下原有一苦井,是海眼。谁家一只鸭子从此掉入,后来竟从大海顺江顺河又游了回来。某年大旱沟干井涸,老和尚想从这个井里打水喝,搓了三天三夜麻绳,系陶罐下去,往上刚提到一半,突然洪水顺麻绳喷涌上来,铺天盖地。老和尚急忙丢掉麻绳,用碾盘盖紧井口,洪水立止。后来掀开碾盘,再也找不到这个苦井了。
长明灯:据传此塔扒到底座时有一空穴,四面密闭,内有一油灯还亮着,但是只看一眼一闪油尽灯灭,一股白烟冲天而上。
巨蛇:说塔里住一巨蛇,某年匪兵来烧杀抢掠,人们纷纷爬到塔上躲避。匪兵也想上去抓人,上面人不让爬,就往下甩砖头,他们用枪却打不到人,因为塔内通道是盘旋弯曲的。兵匪便扒塔根。塔上的人吓得乱哭乱喊,这时从塔内出来一条大蛇,把塔箍三圈头还伸到塔前莲花池里喝水,兵匪都吓跑了,塔上的人安全无事。
王老八:塔王庄曾有一家名门大户,兄弟八人。从老大到老七都是安分守己治家守业之人。只有八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,又好朋好友爱喝酒,而且胆大力大。每遇酒场,人必穆立让座:“八爷您请上座”。他也毫不推辞,坐下就喝,喝必大醉。有一天赶龙口集,又遇朋友相邀,从半晌午一直喝到昏天地黑。王老八跌跌撞撞回家,走到大坟处(传说此处常有妖魔鬼怪)他嘴说不怕,心里也惊慌,头发梢子直支楞。谁知怕鬼就有鬼,这时北边塔前爬来一条大黑蛇,眼睛闪着绿光,嘴里吱吱作响,正向他逼近,八爷肚中之酒全变成冷汗出来。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拔掉路边新栽柳树作棍,拼尽全力向它打去,正中大蛇要害,就听哧溜一声逃到塔上,与八爷怒目相对。过了好大一会儿,只见一团火球向东南方飞去。从此,这里再没有蛇作践人了。
流传地区:龙口及周边乡镇
讲 述 者:王士引 男 89岁 中学 龙口镇塔王庄村土改干部
记 录 者:张冠荣 男 60岁 本科 教师
》》玉帝庙
位于龙口镇后周庄村委玉帝庙自然村。传说古时玉帝庙村西侧有个五亩之地的松树林,非常茂盛。有几个讨饭的孩子夏天就栖身在这片树林里。到了冬天,他们为了取暖御寒,就到树林里折树枝取材生火进行取暖,每天如此,火烧的非常旺,松树油被烧的香气在天空中飘荡。这天玉皇大帝从天庭走出,陪同王母游玩,忽闻到那阵阵香火的浓香接连不断,越闻越香越浓。玉帝心想天下是谁这般虔诚?他马上派天神下去查看。天神回来,报说:是后周庄村民每天在此烧香祈祷。玉帝听后很感动,就吩咐下去说:给后周庄及周围的地区年年风调雨顺。从此,后周庄及周边地区年年丰收,过上了好日子。后来,人们为了感谢玉帝,在此建立了玉帝庙长期供奉。玉帝庙鼎盛时期有庙院6层,僧众数百人,信徒数万人,守寺僧人为方便来往信徒,在庙前挖掘了饮马池。现在的玉帝庙都已被毁,村民在村口又新建一座玉帝小庙,方便信徒进行烧香祈祷。
》》粪堆周庄
后周庄古称粪堆周庄。相传1200年前,后周庄村民从杨埠东河岸枣树庄迁徙到此地居住。在后周庄前寨西头路口有一块长17米、宽156米的粪池。这个粪池据传说当时玉帝为照顾玉帝庙周边百姓,下派一蛴螬虫在此产粪,以肥地力,让百姓多打粮,吃饱饭,诚心供奉于他。这个粪池里的肥先前从来没拉完过,白天拉着夜里长着。后来,一财主发现这一奇迹后,粪池被他霸占所有。无论是谁都让来拉粪,但按车计算进行交钱。消息传出后,十里八村的人们套上大车都来拉粪了,车来人往,川流不息。来往马匹无处歇身,就集中住在大马庄(现平舆县杨埠镇大马庄村)。人们拉呀拉呀,也不知道拉了多少天,终于把粪池里的肥拉完了。最后,人们发现在粪池底下有两个深深的大洞,洞里有两只大虫(蚩螬)已经不堪负重,劳累致死。粪堆周庄就是由此而来。
》》张志远撕对子
张志远,清代嘉庆年间举人,龙口镇张老庄人。有“字盖天下”之誉,书画皆精,曾任灵宝县教谕,人称张教谕。
有一年,张志远从灵宝回家过年,途中住一客店,见墙上挂的对子,他抬手撕下一块引火烤手,店主一见大为恼火。斥责说:“你这客官毫不知礼,住我店内,我并未亏待人,你为何毁坏我心爱之物?”张志远不慌不忙地说:“掌柜不必动怒,我再给你写不中吗?”店主说:“吃了灯草,说话轻巧,你写的我还不想挂哩!你知道这是谁的字吗?这是张志远的字,受过皇封,值钱得很哩!”张志远说:“知道,那时手还没练熟,现在或许写得更好些。”店主吃惊地说:“这么说,你莫非就是张志远?”“正是在下。”店主先还半信半疑,直到看见张志远提起羊毫笔,龙飞凤舞挥洒自如地书写时,店家才眉开眼笑,款待之盛自不必说。
据说,张志远的真草隶篆都有功力,留下许多作品,方圆数百里皆知其名。逢年过节、操办喜事,能挂上张志远写的对子都感到风光。民国时期一块钢洋只换张志远一个字,还包括大小印章落款属名。据说新蔡城关以及龙口的一些庄子里都有人收藏过他的字,文化馆过去也收藏不少,但后来听说都散失了。这些收藏者都视张志远的作品为家珍,不轻易让人看。
张志远不仅字写得好,他的画也非常传神。有一年遇连阴天,有一人家挂的张志远画的花卉蝴蝶画受了潮,太阳出来后就把这画拿到外面照一照,不想一摊开,鸡以为是真蝴蝶,飞到上面乱叨,把好端端的一幅画叨坏了,主人后悔的不行。
流传地区:新蔡县
讲 述 者:李延章 男 49岁 大专 县政府法制办主任
记 录 者:张冠荣 男 60岁 本科 张志远七世孙 退休教师
清朝乾隆年间,龙口有个书生叫王元一,聪明伶俐,中过举人,当过几个县的教谕,但天性诙谐,留下不少经典笑话。仅举一例:
》》王元一戏弄瞎财主
从前,新蔡县李桥乡有个瞎财主,他仗着在县里当官的哥哥,对穷人特别凶狠,村里百姓都恨透了他。
一天,他和本村的一个瞎子去赶集。俩人边走边叙。瞎子说:“咱去赶龙口集吧?”瞎财主说:“龙口有个王元一,那货好捉弄人,咱不去那儿。”
这时,正好王元一打这路过,听了瞎财主的话,很生气,心想:都说这家伙孬,还说我的赖话,这回我非整整他一家伙不可。主意已定,他就跟俩瞎子搭上了腔。“二位先生到哪儿去呀?”“赶李桥集。不知先生尊姓大名,你赶哪集呀?”瞎财主问。“免尊姓冬,名来桥,咱正好一路。”
说话之间,三人来到了洪河岸边。王元一见瞎财主走得满头大汗,又见岸边秫棵里不少人在打秫叶,就说:“咱下河洗洗澡吧?”
“洗洗就洗洗。”俩瞎子齐声说道。
三人脱光衣服,跳到河里。洗了一会儿,王元一不声不响地上了岸,把瞎财主的衣裳携走了。
当瞎财主洗完澡上了岸,一摸,衣裳不见了,就问:“冬先生,你看我的衣裳在哪儿?”“……”问了几声,没人吭声,瞎财主急了,大声喊道:“冬来桥!冬来桥!”
“冬来桥”三字正好和“都来瞧”的字音差不多。岸边秫棵林子里打秫叶的男男女女听到有人喊“都来瞧!”就跑出来看。一看,男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,女人们骂道:“这个瞎老头子真不是好东西!”瞎财主听到笑骂声,恼哩直蹦,大骂起来:“我日恁个娘——冬来桥(都来瞧)!”
人们听到骂声,气愤地反问道:“你让都来瞧,为啥还骂人!”
说罢,几个小伙子不由分说,上去把瞎财主打了一顿。瞎财主挨了打,还不知道是谁摆治他的哩。
》》二文钱坐上席
相传后周庄后小寨有位武官,是冯玉祥手下的大将,有一年回乡省亲给儿子操办婚事。消息传出后,三乡五里的人都来庆贺。庆贺的人免不了要送贺礼以便日后有个照应。有钱的财主大都是几百上千文银的礼钱,可是后小寨有个最贫困的人叫周福,平时吃饭都是有上顿无下顿的。但是为了乡亲情义他也去了,当他把家里仅有的二文钱入账时,在场的人大笑不止,都认为二文钱连顿饭钱都不够,看这位大将军怎么安排他吃饭吧。当时周福也感到很丢人,可是家里就这么多钱了。开饭时,当管事的喊周福坐上席,其他人陪席的时候,大家都惊呆了。席间,这位大将军说:我要的是大家的情义,不是钱的多少。你们有钱出一千两千不难,而周福能拿出二文钱已是他的全部家当了,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乡情啊!事后,这位大将军又接济了周福一家很多银两,使他摆脱了贫困。
》》张寨古树
龙口张寨村是一个拥有几千人口的大村,几千口人共住一个寨内。关于张寨的传说也甚是很多,但能让人感受张寨传奇色彩的是村里生长着的两棵古树。
一棵古槐树。这棵树生长在张寨6组,具体有多少年树龄了,无人知晓。今年70岁的村民张振刚说,他爷爷就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植的,只是乡亲们没少在这棵树下纳凉。每逢夏日去地里干活回来,三三两两的人们爱在树下乘凉。再热的天,站在树下很快就能凉快起来。现在这棵树身上长着6个洞口,张振刚说树腰以上的三个洞是黄蜂洞,树腰以下的三个洞是蛇洞。多年来,这里的人们从未受蜂蛰和蛇咬,相处和谐、平安无事。只是这棵树上的一枝一叶都不能乱动它。话说有一年安徽临泉的几位青年骑着摩托车,手持长竹竿,前来采摘槐树花,回去后他们的家的小孩子就得病,花了几万元钱。第二年这几位青年又来张寨采摘树叶,再也不敢采摘这棵树上的槐树花了。令人称奇的是,这棵树的树叶和树下生长的野草,村庄的羊从来不吃。
另一棵古树是皂角树(公树)。这棵树生长在张寨2组。树的周围是个小池塘。走进这棵古树,只见它身上长满狼牙般的刺,只开花不结果。具体这棵树有多大树龄了,无人知晓。当地居民讲此树是龙王庙的守护者,多年前这里就有一座龙王庙,后因历史原因被拆除,文革后当地群众又自发在原处建立了一个小的龙王庙,每逢干旱,群众就在庙前树下烧香祭拜,颇有灵验。前几年,古树根系的土壤流失,根须都裸在外面。附近村民便兑了2000多元钱,买来砖和土,把树根培植了一下。从此,古树生长的更加茂盛。
》》龙口建筑工和保安
龙口镇是外出务工大镇,也是新蔡县外出务工创新管理示点镇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6000多人,在京津地区打响了“龙口人”品牌。
一是龙口建筑人口牌。边刘庄村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,龙口最偏远、20年前最贫的村。上世纪90年代,村民刘天明、张高峰、王胜旗等人为了生计,被迫到天津务工,他们搬过砖,干过小工,摸爬滚打,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,自己创办了公司,其中张高峰创办的三汉建筑股份有限公司,王胜旗的天津胜旗建筑工程公司等4家企业资产都已过亿元,千万元资产的如张占红、刘新山等更多达20多家,成为了天津城市建设的主力军,更打响了龙口建筑人的品牌。
二是龙口保安品牌。北京是龙口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城市之一,早年外出的赵玉清、李杰等人凭借自已军人转业的有利条件,在北就保安界扎下了身子,这一干就是20年。通过几人的努力学到扎实的管理经验。为给家乡外出人员找到一个温暖的家,他们率先创办了京武保安公司,并不断壮队伍。目前,已开办边锁公司9家,保安人员7000多名,仅龙口籍贯保安人员就多达4000人,他们用诚实、勇敢的品质迎得了首都人民的喜欢,更塑造了“龙口人”的伟大形象。
》》九龙社区
九龙社区是龙口镇2013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,该项目由河南省煤炭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,河南省宸中置业有限公司承建。九龙新型农村社区综合体聚集龙口、李楼、兰庄、塔王庄4个行政村、26个自然村,规划占地1500亩,可入住居民15000人。目前社区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,建设住房320套,新建街区14米主干道1公里,8米副街道3.2公里,计划于2015年在现龙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处新建九龙大桥一座,打通106国道至九龙社区14米主干道,将九龙社区和老街区全面贯通。道路建成后,新老街区将全面融合,拉大集镇框架2公里,在龙口大港形成新的集镇中心,龙口新型集镇建设将实现新的突破,集镇形象和集镇品位将得到极大的提升。
》》丰园生态园
张寨村是全省生态示范村、有机蔬菜种植专业村。2013年,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王升旗回乡创办了丰园生态蔬菜种植基地,总投资500万元,占地200亩,现已建成温棚37座,大型沼气池1座。发展集蔬菜种植、养猪、养鱼、沼气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经济,培育了丰园有机蔬菜品牌,年营业收入达1200多万元,带动周边群众近200户,建立了丰园生态蔬菜种植合作社,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。
》》梅花鹿养殖
在龙口镇龙口村熊思俊的梅花鹿养殖场,一头头梅花鹿煞是可爱,看着陌生的来客,它们在圈里欢蹦乱跳着。
2012年,熊思俊投资近50万元,发展特色养殖,建起了梅花鹿养殖场。经过3年的发展,如今他的鹿场拥有梅花鹿23只,所产鹿茸定向供应制药厂家,年纯收入达10余万元。熊思俊对自己的创业路充满信心。他计划逐步扩大梅花鹿养殖规模,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。
同城资讯 投稿爆料
邮箱:51600241@qq.com